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扶贫要实事求是,因地制宜。抓扶贫开发,既要整体联动、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,又要突出重点、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。
经过这些年的帮扶助村工作,走访了部分贫困村、贫困户,对他们的帮扶内容和发展产业的考察,感觉目前的扶贫攻坚工作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,如:存在帮扶内容与本县的总体产业发展走向一致,一些村组并未根据本村的地理环境与交通情况来因地制宜,发展自己特有的产业,难免造成产业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。因此,结合实际情况,提出扶贫攻坚要因地制宜,创新思路,顺应自然,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。
1.加大对“生态农业”的认识。“生态农业”是新形农业发展方向,大力推广生态养殖的农副产品,符合现今社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迫切要求,在我国拥有着潜在的巨大市场,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值得开发与挖掘。
2.大力推广电商“O2O”直销模式。采用“O2O”直销营销模式,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可以直接使用终端价格,通过互联网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,避免了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中商贩压价收购、抬价销售带来的“价贱伤农”的不利因素,使农户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。
3.推广按需生产方式。投入少、成本低、风险小、门槛低的生产方式,更易于推广。利用传统生态养殖方法,农户养殖经验丰富、投入的资金量小、门槛低有利于更多的贫困农户参加。同时采用的传统生态养殖技术的管理成本低、禽病危害小,采用先有订单再生产的高回报率,可以有效打消农户大部分担忧,有利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,更易于在农户中的推广。
4.闲置资源与主导产业发展两不误。采用传统生态养殖方式不仅利用了农户的山林、田间、地头等闲置的自然资源,而且较低的劳动强度更适合于劳动力老龄化的县区情况,有效地利用了闲置的劳动资源。因为它的利用闲置资源的特性,完全可以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,将其作为一个补充产业进行推广与发展。
5.分级安排、精准扶贫。根据合作农户的家庭情况,按照“特困”、“贫困”、“一般”分级进行先后次序安排生产订单数量,使得极待脱贫的农户得到优先发展,起到精准扶贫的作用。